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多党合作
【知情明政】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如何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上)
发布时间:2019-08-28 15:17:41】 【打印】 【关闭
导  读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入揭示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12个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9年通俗理论读物《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粤海同心转载《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内容载,今天推出第八章《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如何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上),快来打卡学习吧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

横跨伶仃洋

东接香港

西连珠海和澳门

是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同心桥

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018年港口货物
吞吐量超过25000万吨
接待游客突破6500万人次

内地大力支持

澳门发展多元化产业

旅游休闲

金融服务

会展商贸

文化交流

中医药等产业

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我们和台湾
是分不开的一家人
总有一天会团圆的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约55公里,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重大战略工程,有力推动内地、香港、澳门互联互通和互利合作,成为联结粤港澳三地的同心桥、互惠桥、圆梦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既坚持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则,又充分考虑港澳台三地的历史现状,具有很强的灵活度、可行性和生命力,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实践反复证明,这一伟大构想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然选择。


一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这是《七子之歌·澳门》的感人诗句。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包括这首诗在内的组诗,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7个被列强侵占的地方,比作被迫远离母亲怀抱的7个孩子,用哭诉的口吻表达他们离开襁褓饱受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中华儿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征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还处于分离状态,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港澳台同胞与祖国人民骨肉相连、血浓于水。让三地回归祖国怀抱,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深深熔铸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坚如磐石的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付出了各种努力。
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不良企图,解决港澳台问题受到干扰破坏。针对这种严峻形势,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果断斗争和积极工作。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我们通过“炮击金门”,打掉了国际反华势力搞“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图谋;比如在港澳问题上,1972年11月,我国重返联合国不久,就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把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从国际法上确认了中国对香港、澳门的主权,避免了港澳问题的国际化,从而排除了外国插手港澳问题的可能性。
祖国的赤诚相待和无私帮助,赢得了港澳台的广泛民意认同。我们着眼全民族利益,释放出最大诚意,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连续发表多份《告台湾同胞书》,争取岛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全力保障香港、澳门所需物资和淡水供应。那时,内地的经济也十分困难,周恩来同志说:“各地凡是有可能,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不能后退。”从1962年起,内地除了大年初一之外,每天向港澳开出三趟特快列车,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三趟快车运往港澳地区的鲜活商品曾在香港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猪牛羊鸡鸭鹅等活畜禽几乎占到100%,港澳同胞把三趟快车称为“生命线”。这一时期,我们作出了种种努力,让港澳台同祖国人心更紧了、联系更多了,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和民意基础;我们探索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各种方式,为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港澳台没有回到祖国怀抱。

知识链接

《告台湾同胞书》

第一次:1950年2月28日,由民主党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表,提出要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  

第二次:1958年10月6日,由毛泽东同志撰写,以时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同志的名义发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要求台湾共同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  

第三次:1958年10月25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向台湾提出要求团结一致,与美国一起是没有出路的,应团结一致对外。  

第四次:1958年11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  

第五次:1979年1月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这次《告台湾同胞书》最为著名,提出了和平统一大政方针,标志着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二 前无古人的伟大构想

1997年7月1日,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会展中心,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交接仪式上,米字旗和港督旗缓缓降落后,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两年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一晃二十载,回想起那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至今还心潮澎湃,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夙愿感到无比自豪,被“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智慧和威力深深折服。
这一伟大构想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创造性科学构想。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可见,当时他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初具雏形。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并且明确指出,不仅是台湾问题,港澳问题也同样适用。后来,他在多个场合对这一构想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科学方案。
“一国两制”,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以往人类政治实践中还从未有过。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这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那么,这一伟大构想究竟好在哪里呢?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基础和底线,在这个前提下,什么问题都有可谈可议的空间,离开这一前提,什么问题都别谈。对于这一点,有一个比方说得非常形象,即香港回归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现实性和长远性相统一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现实条件,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港澳台有其非常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这一构想充分尊重三地历史文化,照顾到了当地同胞的利益和心理,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接受度和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港澳台同祖国交流交融越来越频繁充分,共识也会越来越多。
一致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中华民族同根同脉,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具有共同的整体利益。实现祖国统一,符合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一致利益。但一致并不等于整齐划一,更不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而是求同存异、并行不悖,最终统一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中。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选择,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具有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