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一年一度的两会重头戏——港澳委员座谈会(委员约见市长座谈会)召开,出席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港澳委员,以及列席会议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历届政协港澳委员代表、港澳新生代代表,围绕“加快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主题,为江门发展踊跃建言。
▲1月15日下午,港澳委员座谈会召开。 郭永乐 摄
▲港澳委员座谈会(委员约见市长座谈会)召开,大家欢聚一堂,为江门发展建言献策。 郭永乐 摄
关键词:大湾区
谋划打造一到两个优良枢纽港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重要节点,应该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湾区一体化进程。”市政协常委、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澳门德昌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门澳新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黎荣添说。
目前,江门围绕“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总体思路,坚持工业立市,坚持产业为重,打造“5+1”重大产业平台。江门要依据地区优势建立不同的产业园区,通过整合核心园区资源,助力大湾区生产力布局重构,推动大湾区内外圈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作与互动。“争取成为省级乃至中央级的规划,从而争取到中央政策的支持,甚至资金的支持,让重点项目能够尽快上马。”黎荣添表示。
△图为新会港区。陈敏锐 欧阳志强 摄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发展条件,是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之一,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各湾区之首。黎荣添认为,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和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江门在未来必须高度重视港口经济发展。“港口是大湾区的核心资源之一,不重视港口将制约江门在大湾区未来的发展。”黎荣添建议,江门应学习国际大湾区发展经验和国内先进的港口资源整合经验,结合湾区港口特点,谋划打造一到两个优良的枢纽港,提升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江澳合作
建设澳门江门合作试验区
澳门与江门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澳门与国际交流频密,拥有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服务,以及机制灵活的多边区域合作优势。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有庞大的资金池储备,为发展科技创业奠定殷实基础。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可连片开发的优势。市政协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副会长、澳门晋丽红酒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邝建中建议创新合作模式,结合银湖湾等滨海地区,建设澳门江门合作试验区,搭建“飞地经济”,发挥双方优势,打造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凝聚的新平台。
△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
邝建中认为有多项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一是澳门自主管理模式,借鉴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经验,允许澳门以租赁或其他的方式取得对江门土地使用权,在开发建设方面,完全由澳门政府和澳门企业进行土地整体开发,整体建设等。在运营、建构和市场化方面授权于澳门行政体系。
二是共建共管模式:在开发建设上,由澳门自主开发,在管理上实行共同管理,澳门主要履行经济发展管理职能,江门进行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深度合作模式。同样管理,适用于内地法律为主,如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吸收港澳先进经验,进行具体规划与完善。
选址方面,立足于广海湾和银湖湾等滨海地区,划出50平方公里,首期开放30平方公里,澳门自主管理10平方公里,10平公里共建共管,10平方公里深度合作管理区,预留20平凡公里作为未来发展区。
关键词:纸业区
大广海湾应争取建一个纸业区
“我有一个‘补短板’的建议。”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名誉会长、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朝旺表示,目前银洲湖纸业基地在双水镇无法很好发展,现在只有两百万吨的产量,因此在整个大湾区中,江门一定要争取建一个纸业区,大广海湾就是最合适的建设地点。
李朝旺认为,在大湾区建设纸业区有优势。一是有便利的交通;二是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三是广海湾系江门唯一优良的深水港,可以建5万到30万吨的码头;四是有充裕的电力。“如台山的国华台电,每年都有大量蒸汽可利用,甚至需要特别处理,而造纸需求最大的就是蒸汽,如果在台山广海湾与新会银洲湖共建广东环保纸业区,这样的话,可以将江港澳、深圳及东莞纳入其中,这将是一个千亿产值产业。”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为我市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谁最先进,谁就取得话事权。”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荣誉会长、五邑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润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吴荣治提出,现阶段人工智能方面分二级:第一级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引领型”国家。第二级是中国、英国、韩国、瑞典、瑞士等“先进型”国家。从整个形势看到,智能制造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吴荣治表示,江门地区的工业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除了一小部分大企业已经利用人工智能从事生产,其余大部分中小企业多是以传统旧技术、旧模式去经营和管理,成本日重、利润日微,面临极大的倒闭危机。目前五邑大学已将智能制造学部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全球物色高端专家教授,引进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务求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为江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关键词:异地养老
探索开拓“飞地”跨区合作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的普遍现象。江门与澳门同气连枝,澳门有65万人口,五邑籍乡亲有2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往返江门探亲及居住,或退休后选择回乡养老的情况十分常见。澳门江门同乡会曾向会员做过问卷调查,有65%受访者表示乐意选择回乡养老。
市政协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陈溥森表示,目前良好的大环境令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中已初步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条件和优势:一是粤港澳已签署深化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江门不仅具有较为良好的基础医疗设施,还有产业园区的规划。二是澳门有充裕的财政储备,着眼有意在江门等地协助及保障回内地养老的长者享有原有的社会福利。
陈溥森说,探索开拓“飞地”跨区合作模式是最佳办法。这样可以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的限制,利于在行政许可、市场执法、资源运用等领域的精准对接,为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提供可靠的保障和便利。
“我们的目的旨在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在江门兴建医院、养老院、康复护理及长者社区文康活动中心,解决跨境养老和异地养老问题,使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全面覆盖,无论是居于澳门人,还是居于内地的老年人或残疾人。”陈溥森说。
政府回应
举全市之力 抢抓大湾区历史发展机遇
两会首日,市政协港澳委员座谈会因其务实而紧扣时代的热门话题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座谈会由市政协主席周伟万主持,市政府对本次座谈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全程认真听取港澳委员和列席人员的建言并一一记录,笔记本不知不觉间已写满整整4页;市领导许晓雄就大家普遍关注的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发展机遇的话题,耐心而详细地进行了回应说明。
刘毅表示,一定要高度重视港澳委员和列席人员的真知灼见,并认真梳理归纳,逐一研究办理。分工负责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事宜的许晓雄透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大湾区的建设作为我市“二次创业”千载难逢、不能错失的机会来把握,据此参与、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中。江门已就此进行了谋划,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硬件、营商环境软件等方面,谋划颇多。目前,我市已经与澳门特区政府就建设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试验区达成共识,拟将其建在银湖湾,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有序的开发过程,虽然是与澳门一起共同打造,但这个平台对香港甚至对全球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华侨华人,都是开放的。
我市已经启动了珠海到台山的跨海通道——黄茅海大桥的规划。该跨海通道将港珠澳大桥的影响力向珠江西岸和粤西延伸,把江门变成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沿。
另外,市委已成立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6个对接小组,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责小组、构建现代产业专责小组、国际科创建设专责小组、生态环境保护专责小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专责小组以及澳门与江门特别合作专责小组。这6个小组将大力推进江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提升江门的区域地位。许晓雄表示,江门将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欢迎港澳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积极投身江门的大湾区发展战略之中。
市政府2018年提案办理答复工作
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以来,共产生提案207件(其中交由市政府系统承办的198件,市中级法院l件,市委宣传部4件,市委政法委l件,市编办2件,市委老干局1件)。截至目前,交由市政府系统承办的198件提案中,会议期间提案196件,已全部完成办理;闭会期间提案2件,其中1件已办结,另l件仍在办理期限内,由承办单位按程序办理中。
在完成办理的197件提案(含l件闭会提案)中,包括经济建设类40件、城建规划环保类79件、科教文卫类60件、法制作风建设及其他类18件,涉及承办单位70多个;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有180件,占91.37%;所提问题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有13件,占6.60%;所提问题因目前条件所限或其他原因无法解决或供有关部门参考的有4件,占2.03%。委员对办理答复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100%,提案办理工作得到政协委员的充分肯定。
围绕治污动真格
▲2018年市政协“一号提案”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为此我市全面铺开相关工作。图为蓬江区的江门华昌纺织有限公司之前使用300万大卡燃生物质成型燃料导热油炉,经整治后已开始使用天然气锅炉。 韩玲群 摄
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民革江门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被列为2018年市政协“一号提案”,由市委书记林应武领衔督办。林应武在各市(区)调研期间,多次对我市环境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提出指导意见,提出“环保整治任重道远,要加大力度,打歼灭战,逐一解决”。机构改革前的市环境保护局充分借鉴提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一号提案”办理纳入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全面铺开工业烟囱拆除、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黄标车、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等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有效改善。2018年,我市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9.3%,改善幅度全省第二,空气质量排名由前年的珠三角第7位上升为去年的第5位。
围绕创新下功夫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2017年,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加快深江合作 推动江门创业创新发展》。为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2018年,刘毅再次领衔督办自主创新类提案《关于持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快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去年5月22日,刘毅主持召开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会议,要求主、会办单位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完善办理方案,更扎实办理提案,把办理工作与实际推进工作紧密结合。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了重点提案办理工作小组,会同各相关单位把政协提案作为重点工作抓好落实,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核心,着力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短板”,破解创新驱动和自创区建设瓶颈难题,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44家,同比增长70.4%;开展9批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768家。
围绕民生办实事
结合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任务,各承办单位把民生相关的提案办理融入十件民生实事落实中,落实层级责任,加大办理督办力度,注重办理细化落实。如机构改革前的市卫生计生局,把办理《不断完善医联体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与关于“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民生实事相结合,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强化三医联动,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推进医联体试点建设。机构改革前的市农业局把办理《关于推动“支农融资”等普惠金融保险项目、拓宽“三农”融资渠道的建议》与关于“增加农民农业生产补助”民生实事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助农服务效能,大力推行“政银保担”合作项目,缓解农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逐步构建涵盖畜牧、种植领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覆盖率均位居全省前列,承包模式得到省农业、保监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围绕城建出实招
▲江门的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图为华侨广场、万达广场及周边亮灯,成为江门新夜景。
去年,关于城市建设的提案数量较多,体现了委员们对城市建设方面的热切关注。为切实提高中心城市宜居度、带动力,我市制定了《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以全面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副市长林飞鸣多次现场督导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要求各级各部门关注群众需求,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建设管理,落实体制、责任、资金保障,实现全域性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共安排项目307个,总投资约1176.2亿元,其中2018年度计划投资约211.2亿元。截至去年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4.7%。
在办理《关于提升江门城市建设品质的建议》时,市发展和改革局围绕“城市提质、产业提升、交通提速、人才提高、文化提炼”工作主线,以“全国文明城市”复牌攻坚为统领,全面提升江门城市品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办理《关于美化、亮化江门城区进城道路出入口的建议》时,将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纳入我市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印发了《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江门城区进城道路出入口升级项目列入2018年重点任务清单,按照方案要求逐步落实。
来源:江门日报(文/曹乃付、朱磊磊 张华炽 林立竣 韩玲群) 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