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侨务工作
央视聚焦江门侨批!珍贵资料见证侨乡历史,讲述家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30 18:04:21】 【打印】 【关闭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参观了侨批文物馆后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
为了全景展现侨批档案的
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社会影响
《国家记忆》之《跨越山海的家书》
于12月29日至31日晚8点档
在CCTV-4播出

央视频APP将在每天17:00
全网独家首发播放



在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的策划协调下
12月29日
第一集《漂洋过海》
重点聚焦江门侨批
江门侨批率先
以“跨越山海的家书”讲述家国故事!


△去海外谋生的五邑人通过银信与家人建立联系。


《跨越山海的家书》分为三集:《漂洋过海》《信短路长》《家国情怀》。摄制组前往江门、汕头、漳州等地取景拍摄,以实物展示、人物访谈、情景再现等方式,挖掘鲜为人知的侨批故事,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立体展现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


△摄制组在江门拍摄。图片来源:开平发布

△摄制组在江门拍摄。图片来源:台山发布


摄制组采访了众多侨批局的后人,包括“振盛兴批局”创办人曾仰梅的儿子曾益奋、“魏启峰批局”第六代传人魏壁光、“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的第五代传人郭伯龄等。并采访了众多专家学者、收藏家,重温华侨先贤艰辛创业、心系国家、回馈家乡的时代记忆。 


广东江门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

有着400多万五邑籍

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

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五邑华侨广场。彭伟宗 摄

一张张泛黄的银信

是老一辈五邑侨胞

艰难创业史的有力见证

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

始终闪耀在历史长河里......


△五邑人通过银信与家人联系

一封封家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口埠,始建于1853年,最早漂洋过海到各地谋生的江门人大多是在这里的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换乘大船去到海外。


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丘陵起伏宽广地区,分布着1833座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碉楼。



从2000年起,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走进一座座久未打开的碉楼,人们竟然发现了一批又一批遗落的家书、汇款单据,数量十分可观。



它叫银信,也叫侨批,曾长久地存在于沿海侨乡社会。2013年,广东和福建两地保存的16万多件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教授 刘进:

所谓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侨汇凭证和家书的一个统称。因为在以前,金融、递送的渠道、邮政这些还不够发达,所以华侨在国外还是主要依赖民间的递送渠道,把钱寄给家乡、寄给家人。



台山银信侨批收藏家 关翌春:

华工去到遥远的国度,好多人早期连书信都没能寄回家,但是后来出现书信和银信之后,就代表这个人还在,惦记着在遥远中国的太太、父母和他的儿女。


侨批研究专家 罗达全:

银信,可能都是钱,还有家书,但这封银信里写了,托人带回来一个木盆,还有红毡一盒,还有糖。从这就可以看出,其实不单单只是家书,还有其他的杂物或者杂货在里面。


华侨将大量侨汇和家信源源不断地输入祖国,用以赡养家眷、维系感情、沟通信息。在信中,有对家人、长辈的问候,有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有对女儿出嫁的叮嘱、也会嘱咐钱物如何分配、叮咛孩子要好好读书等等。


一封封银信、一件件侨批,跨越万水千山,回到故土,传递着亲情、爱情和乡情;讲述着华侨先贤敢于冒险,远赴异国他乡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记录着华人华侨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回馈桑梓故土的历史记忆!


侨乡江门是银信档案“宝库”


2013年,

侨批档案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银信档案馆藏丰富,截至目前:


  •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6000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


  • 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


  • 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台山银信博物馆


江门银信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现存的银信档案大部分历经百年,

难免受潮、虫蛀,外观破坏严重......

如何保护这批银信档案

成了文物工作者的重点



据悉,目前江门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实现恒温恒湿和分类保存,银信档案资料存放在纸质文物库房,库房柜架等做防虫处理。此外,博物馆购置有真空杀虫机两台、冷藏冰柜一台,可以在馆内实现银信档案资料的杀虫处理。




△台山端芬海口埠——银信柱


据了解,江门市博物馆目前和广东省博物馆以及省内修复单位合作,已经完成了数十件银信档案资料的修复。在澳门文物修复学会的指导下,正在逐步建立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未来江门市博物馆将具备独立修复银信档案资料的条件。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认为,江门有关侨批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对侨批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护,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侨批保护蔚然成风。